​ 简单说CRF类似JPG中的quality,根据设置的值自动控制质量和压缩率,根据视频内容自动生成每秒码率。

​ 在优先保证画面质量(也不太在乎转码时间)的情况下,使用-crf参数来控制转码是比较适宜的。这个参数的取值范围为051,其中0为无损模式,数值越大,画质越差,生成的文件却越小。从主观上讲,1828是一个合理的范围。18被认为是视觉无损的(从技术角度上看当然还是有损的),它的输出视频质量和输入视频相当。

ffmpeg -i D:\src.mov -c:v libx264 -preset veryslow -crf 18 -c:a copy D:\dest1.mp4

​ 意思是:将D盘的源文件src.mov,以“非常慢”的速度重新编码成H.264格式,保存为D:\dest1.mp4。其中,-preset指定的编码速度越慢,获得的压缩效率就越高。而-c:a copy又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音频的码率一般都比较小,我们就不折腾它了,况且解码后重新编码也会损害音质,于是,就将音频数据从源文件中以原有编码格式直接拷入目标文件吧。

​ 有个小疑问:既然不在乎等待时间,为什么不给-preset指定一个最慢的placebo呢?那是因为:与 veryslow相比,placebo以极高的编码时间为代价,只换取了大概1%的视频质量提升。这是一种收益递减准则:slow 与 medium相比提升了5%~10%;slower 与 slow相比提升了5%;veryslow 与 slower相比提升了3%。
​ 另外,针对特定类型的源内容(比如电影、动画等),还可以使用-tune参数进行特别的优化。但如果你不确定该用哪个选项,还是忽略这个参数吧。

对比效果

​ 执行完一条转码命令之后,调整-crf参数值,分别设为19、20、28、51,重新转码输出为不同的MP4文件。记录数据,对比如下:

crf = 18 crf = 19 crf = 20 crf = 28 crf = 51
文件大小(MB) 46.3 36.7 31.2 26.5 7.95 1.25
缩减比率 21% 33% 43% 83% 97%

​ 尝试播放这些文件。发现crf取值为18~28的情况下生成的文件,其画质没有明显的差异,而以-crf 51生成的视频画质已经惨不忍睹了!在实际应用中,多试几个crf值,在画质和压缩比之间找到一个你能接受的平衡点即可。